今年2月,一批光伏产业项目集中投产仪式在云南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在会上,天合光能产品专家向与会者展示了位于中国国内某水上电站的长期发电数据,实证数据显示天合光能N型组件实测功率衰减远低于N型组件首年衰减率1%,逐年线性衰减率0.4%的理论值,保障用户的长期收益。此外,凭借优异的可靠性表现,天合光能荣获TV莱茵全球首张海上光伏产品认证证书,是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该证书的光伏企业,成为光伏产品在海上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至尊N型695W组件和605W组件均通过了高于IEC标准的加严可靠性测试,在PID、LeTID、DH2000湿热、SDML复合载荷、TC600热循环等一系列测试中均表现优异,天合光能也连续第9年被PVEL评为全球TOP Performer组件制造商。该款组件采用了创新的210R矩形硅片电池技术,集低电压、宽度兼容性高的优势于一身,适用于地面电站和部分工商业分布式场景,尤其适合在地形限制较多的地区灵活应用。组件宽度为1,134mm,与行业一般组件宽度一致,与市面上一般组件相比,逆变器兼容性更高,并且可以完美利用常规跟踪支架的长度,单排跟踪支架装机量增加13%,同时最大化利用集装箱空间,40HC集装箱空间利用率高达98.48%,为用户带来更低的BOS成本。会议聚集了来自美国DNV能源公司、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以及众多独立电力生产商和组件供应商等机构的光伏产品专家和测试认证专家。天合光能是业内首批投入N型技术研发与量产的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证测试经验。
本次PV ModuleTech也聚焦这一问题,讨论未来几年内美国市场的组件供应格局,同时也将特别关注光伏组件产品、完整的价值链可追溯性和目前市场上一些组件供应商的财务状况。随着北美市场对太阳能需求的增加,美国的太阳能行业面临诸多供应方面的挑战,对组件供应商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内容显示,泰国、越南、马拉西亚、柬埔寨四国被认定存在规避行为,其中Hanwha Q Cells(马来西亚)、Jinko(马来西亚)和Boviet(越南)三家公司并不存在规避行为。
二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东南亚的优势逐渐凸显,人力价格远不如国内。欧洲议会批准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提升至45%。然而即便如此,境内装机量仅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数据表明更广阔的市场在国门之外。广阔的海外市场早已引起国内光伏厂商注意,隆基、晶科、晶澳等企业均在美国、泰国、越南等地布局产能,积极推进产能和销售全球化。
自2022年以来,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秀。海外市场有乾坤我国是光伏产能大国,内部竞争激励,各大企业把目光放到了海外。
体量大、速度快,是我国光伏现状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海外市场前景大好,然而在光伏厂商争抢海外市场份额时,暗礁来了。部分光伏厂商境外营收占比近60%,其中东方日升、晶澳、晶科等企业境外营收占比均在55%以上,海外营业收入分达到了168.22亿元、433.15亿元、480.67亿元。非出海不可我国的装机体量惊人,仅今年半年就增长了78.42GW,要知道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已经高达4.25亿千瓦。
近年,极端天气频发,2022年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纳利斯称,西班牙和法国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往年同期的平均气温高出10度以上。从大陆出口向欧美的产品关税逐步增高,在海外建厂有利于规避这一风险。欧洲同时也是国内企业场上的主要海外营收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光伏厂商的海外产能多分布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少量分布在美国、欧洲。
这也暴露了相应问题,东南亚电力结构不够完善。这份行动计划名为《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REPowerEU: Joint European action for more affordable, sec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此案美国商务部于2022年4月1日正式发起调查,历时大半年,终于在去年年底作出肯定性初裁。越南的水电和煤电占比高,但是夏季降水不稳定,导致水电站水位会有降至发电水位一下的情况。
东南亚建厂也有风险,例如今年夏天,越南发生了电荒,鸿海和立讯精密等苹果公司供应商被陆续告知,后续将陆续停电。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REPowerEUPlan建议,2025年欧盟累计光伏装机规模要超过320GW,和2021年底累计装机167GW的规模相比,增长翻倍;2030年累计光伏装机目标约为600GW,相较于2025年也有几乎翻倍的增长。隆基、天合光能海外营业收入虽然不及境内,但也高达449.3亿元和365.25亿元。早在两年前,美国光伏制造商透过律师事务所递交请愿书给美国商务部,希望对东南亚的光伏制造商提起反规避(anti-circumvention)调查。今年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5至120GW,事实上我国仅上半年新增装机量就达到了78.42GW,到年底得实际装机量几乎可以肯定超过预计量,但面对全产业链近千吉瓦的产能还是消纳无力。能源部预计美国制造组件产能2024年达到10GW;2025年达到15GW;2027年达到25GW;2030年达到50GW,据统计2023年5月,已投产组件产能超过8.4GWGW以上5.6GW,在建项目4个。
今年以来,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数据显示,7月6日全球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打破了7月3日、4日连续两天纪录。其中,荷兰成功守擂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第一大市场地位,波兰、葡萄牙等国市场活跃。
我国光伏饱受打压的同时,海外产能渐渐兴起。一是自中美贸易战以后,美国不断给中国产品设置各种壁垒,设置条款针对中国。
公开信息显示,硅片、组件、电池等国产光伏产品去年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去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巨额产能让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地位,截止至2022年底,全球超过70%的组件靠国内企业供应。
能源转型脚步正在加快。国内企业同时面临着国际竞争挑战,或在2027年左右,国内光伏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然而蛋糕虽大,却不能如愿安享。其中,光伏组件出口额最多,规模约153.6GW,同比增长55.8%,出口额、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硅片出口量约36.3GW,同比增长60.8%;电池片出口量约23.8GW,同比增长130.7%。
我国光伏企业到东南亚投资建厂,原因主要有两个。目前海外市场环境风险难以预知,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国际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监管环境等因素,叠加国际关系变化及相关国家非理性竞争策略等不确定性风险,我国光伏企业的海外之旅摇摇欲坠。
2021年4月20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光伏产业目前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商提供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和零部件也都来自中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
多种因素叠加,海外光伏市场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我国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据王勃华理事介绍,部分国家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举措提高贸易壁垒,同时竭力补贴本土企业。另外,我国是光伏制造大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当时电价一度飙升至400欧元/兆瓦时。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极端天气步步紧逼,俄乌冲突推波助澜能源危机等原因密切相关。
实际上,国际博弈始终存在。隐患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终于从三头在外原材料、设备、市场在外,大量利润被截留的局面,发展到了全产业链齐备,在国际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
美国厂商在请愿书(petition)中表示,中国厂家透过在东南亚设立分公司并建造光伏产品生产线,生产电池组件后再出口美国,藉此来避免被征收由中国出口光伏终端产品到美国须被课征的反倾销(AD)与反补贴(CVD)关税。目前,中国是世界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的所在地。
此外,早在去年的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能源独立路线图,力求从天然气开始,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海外产能布局过去十年中,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欧洲、美国和日本转移到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